七十载光阴奔涌,325地质队的历史长卷上,每一页都浸透着跋涉的汗水与钻机的轰鸣。1955年9月26日,烈山陆庄那一声划破长空的“第一钻”,不仅叩开了闸河煤田的宝藏之门,更在淮北大地深深镌刻下“功勋地质队”的精神坐标——它如同血脉里的烙印,指引着后来者,包括1992年那个夏末背着行囊、心怀忐忑踏入队部的我。
初抵之时,恰逢寒潮。地质勘查的“冬天”裹挟着任务锐减与资金困窘一同袭来,队伍在萧瑟中前行。身边的同事,有的如秋叶般无奈飘零,另寻枝头。我也曾在医务所清冷的灯光下辗转,在工会琐碎的案牍前沉思,心中并非没有涟漪。然而,回望墙上那幅功勋队伍的老照片,钻塔巍巍,前辈们风霜雕刻的面容上,那“三光荣、四特别”的誓言仿佛在无声燃烧——“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、以找矿立功为荣、以艰苦奋斗为荣”的信念,与“特别能吃苦、特别能忍耐、特别能战斗、特别能奉献”的坚韧,如磐石般沉入心底。这方土地,曾以第一钻唤醒沉睡的煤田,也定能孕育新的生机——我选择了扎根,与我的队共担风雨。
这风雨兼程中,岗位流转如地质图上的等高线,标记着不同的高度与责任。从医务所医生倾听病痛的细微关怀,到工会干事为职工权益的奔走呼号;从女工主任编织的温暖网络,到劳动人事领域十四余载春秋的深耕。人事科长的岁月里,我深知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期盼。犹记一位为队奉献半生的老钻工,因政策衔接陷入困境,眉头深锁如褶皱的山峦。我们查阅尘封档案,多方协调陈情,当最终妥善解决、他眼中重燃光亮时,那光芒胜过钻机启动的火花——这便是我守护的价值:在制度的刚性框架内,注入人情的温度,维系着队伍的筋骨与血脉,让“功勋”二字在每一位普通职工身上得到温暖的延续。
岁月不负耕耘者。当年在困境中坚守的种子,终在新时代的春风里破土参天。我们的325队,已非昔时模样——一面面颂扬的锦旗、省级五一劳动奖状、全国文明单位奖牌等一个个殊荣熠熠生辉,昭示着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丰饶。当我翻阅如今厚实的人事档案,新一代地质队员学历更高、视野更广,他们谈论深地探测与绿色矿山时眼中闪烁的光芒,正是“第一钻”精神在数字时代焕发的夺目新辉。那曾经在寒风中守护的火种,如今已成照亮新征程的熊熊火炬。
值此建队七十周年的荣光时刻,立于时光交汇的山脊回望:我的青春早已与325队的年轮共生共长。那“第一钻”开拓的岂止是地下煤海?它更凿穿了时代的风霜,为后继者辟出一条永续的精神矿脉。未来征程,纵有未知如大地般层叠深邃,只要根植于“三光荣、四特别”的沃土,让“第一钻”的开拓之魂在血脉中奔流不息,我与我的队,必将携手再攀春山,于新的地史篇章中,钻取属于新时代的、更为璀璨的光热与荣耀。(劳人党支部 许敬丽)
|